最近美联储的议息会议刚结束,市场目光却被一位新面孔牢牢吸引——新任理事斯蒂芬•米兰。他在纽约经济俱乐部的首秀,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。我仔细看了他的讲话,发现他的观点和主流政策制定者完全不同,甚至可以说有些“离经叛道”。
这位新官认为,现在的基准利率水平已经完全脱离了经济实际,他主张来一场“超常规”幅度的大降息,快速把政策调整到位。这让他瞬间成了美联储内部的“鲜明异见者”。
那么,他这套激进理论的依据是什么呢?
我梳理了一下,他的核心逻辑是建立在经济结构性变化上的。他认为,近年来在贸易、劳动力市场、税负和监管这些深层领域发生的变化,已经大幅压低了防止经济过热所需的利率水平。基于这个判断,他警告说,现在的政策紧缩程度被严重低估了,如果不赶紧采取激进降息,会对经济健康构成威胁。
然而,这套理论在华尔街似乎并不怎么受欢迎。我注意到摩根大通的经济学家迈克尔•费罗利就直接开怼,指出其论证存在明显漏洞,认为论据既不充分也缺乏说服力。更狠的批评来自高频经济学的卡尔•温伯格,他在最新消费数据发布后指出,当前消费支出这么坚挺,核心通胀又顽固地高于目标,这种情况下,激进宽松政策根本找不到任何支持。
展开剩余50%当然,也并非所有人都全盘否定他。文艺复兴宏观研究的尼尔•杜塔就承认,中性利率可能确实比美联储目前预估的要低一点,政策是存在一些限制性。但他同时对米兰提出的那个极端中性利率水平表示怀疑,他认为,如果米兰的论断成立,经济和金融市场本应该出现更剧烈的反应才对。
回头再看美联储内部,我感觉其他委员的态度就显得谨慎多了。虽然这个月会议决定降息了,但多数委员对进一步宽松还是持保留态度。比如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就明确强调,在通胀持续高企的背景下,政策宽松空间有限;而旧金山联储主席虽然支持进一步行动,但对具体什么时候动手,还是持观望姿态。
这种内外交织的分歧,让我觉得央行眼下确实面临一个决策困境。一边是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些疲软迹象,给了宽松的理由;另一边经济增长数据还挺稳健,通胀指标又持续高于目标,这又要求政策必须保持克制。彭博经济研究所对此有个评论我觉得很到位:在通胀持续超标的环境下,主张极端宽松的政策制定者,需要承担更重的举证责任。
总的来看,米兰的立场可能反映了他对经济结构转型的一种独特解读。在他看来,传统的那套政策框架可能已经抓不住经济现实了,政策调整要是慢了,代价会很大。尽管面临这么多质疑,我看他通过媒体访谈再次重申了自己的立场,甚至还勾勒出了通过“连续多次”大幅降息来实现政策中性的具体路径。
这场由美联储新人掀起的“利率革命”,最终是会成为先见之明,还是被证明是一次误判,值得我们持续关注。
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,梳理自公开市场信息
发布于:江苏省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