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写后的文本:
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,出自魏国第四位皇帝曹髦之口。当时朝堂之上,年轻的皇帝眼见大权旁落,愤然召集心腹大臣王沈、王经等人商议:司马昭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,朕宁可战死,也不愿做亡国之君!今日就与众卿一同讨伐这个逆贼。
司马家族的崛起充满戏剧性。曹操生前就察觉司马懿心机深沉,甚至做过三马食槽的预言之梦,却始终未能痛下杀手。而到了司马昭这一代,其篡位之心已是明目张胆,可叹曹魏的末代君主们却只能坐以待毙,最终一个个沦为司马家族的傀儡。
魏国末期的三位少帝结局各异:曹芳先被废为齐王,再贬为邵陵县公,死后谥号厉;曹髦率亲兵讨伐司马昭时惨遭杀害,连被贬的机会都没有;曹奂算是结局最好的,在西晋建立前获封陈留王,比蜀汉后主刘禅还多活了三十年,不过那时西晋早已陷入内乱。
曹髦的反抗如同飞蛾扑火,而曹芳则显得更为隐忍。若用现代流行语来形容,曹芳可能会说:曾经有个除掉司马昭的机会摆在我面前,可惜我没能抓住。如果时光可以倒流,我一定要对大臣们说——杀了他!
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出现在嘉平四年(252年)秋天。当时诛杀司马昭的诏书就摆在曹芳面前,可这位年轻的皇帝握着御笔犹豫不决。一旁的优人急得直跺脚,用青头鸡的暗曲不断催促。
展开剩余75%最终曹芳还是没敢落笔。试想若他真签下这道诏书,结局恐怕比曹髦还要凄惨——以司马兄弟的手段,就算曹芳有十条命也不够他们杀的。
关于曹芳的身世,史书上一直众说纷纭。有人说他是曹彰之子、曹操曾孙,但连《三国志》作者陈寿也坦言:宫闱事秘,莫能详也。这也难怪,曹操素来喜欢收养美人带来的孩子,至于这些孩子的真实身世,他从不深究。
有趣的是,司马懿对这位身世成谜的皇帝似乎还算客气。据毌丘俭等人的上书记载,司马懿曾有意将朝政大权交还曹芳:相国司马懿辅佐魏室,忠心耿耿,常赞齐王聪慧贤明......十五年来相安无事,已有归政之意。
不过这些话显然有美化之嫌。司马懿怎会轻易放权?而曹芳也绝非明君,《资治通鉴》记载他亲近小人,沉溺酒色,荒废朝政。这些所谓的小人,很可能就是后来密谋刺杀司马昭的那批人——成王败寇,若事成他们就是功臣,事败自然就成了乱臣贼子。
这个刺杀计划相当周密:借阅兵之机除掉司马昭,再利用其部众对付司马师。诏书、计划一应俱全,只等曹芳朱笔一挥:
中领军许允等人密谋,趁司马昭入宫辞行时将其诛杀,然后率军讨伐司马师。当司马昭入宫时,曹芳正在用膳,优人不断唱着'青头鸡'的暗号。
青头鸡这个暗号,就像当年鸿门宴上范增举玉玦示意项羽一样,是在催促皇帝赶快签字。明清之际的学者顾炎武考证:'鸭'即'押',指皇帝签署诏书之意。
令人意外的是,司马昭当时对这场密谋毫不知情。若曹芳当机立断,摔杯为号,三十名刀斧手一拥而上,即便吕布再世也难逃一死。可惜历史没有如果,曹芳端着饭碗的手始终没能拿起那支决定命运的御笔。
司马昭告退后,立即调兵控制了皇宫。很快,曹芳就被废为齐王,逐出洛阳。继位的正是那位文采堪比曹植,武略类同曹操的曹髦。
这里有个关键问题:就算杀了司马昭,他麾下的军队会听命于曹芳去攻打司马师吗?《晋书》给出了答案:司马师、司马昭兄弟虽然不和,但外人想离间他们难如登天。连曹操的养子何晏都说:能成大事者,唯司马子元(司马师)耳。
现在看来,曹芳的犹豫或许救了自己一命。连才华横溢的曹髦都斗不过司马兄弟,仅凭几个优人和近臣就想扭转乾坤,无异于以卵击石。当然,历史没有假设,司马兄弟是否真如传说中那般不可战胜,终究成了永远的谜。
发布于:天津市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